如何解決當今社會養老困局
子女不在父母身邊,請人代為盡孝的話題背后,折射出當今社會的養老困局。連日來,本報這一報道持續發酵,昨日,相關專家和養老機構負責人,從更深層次剖析了這一困局背后的原因,以及如何破解這一困局的辦法。
中年空巢業已出現,如何養老迫在眉睫
昨日,華中師范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萬仁德教授認為,中國社會老齡化越來越嚴重,長期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,致使現在獨生子女較多,子女無法在父母需要的時候隨時在身邊盡孝,這種現象將越來越突出。高校中不少教師的子女大都在國外發展,甚至出現了中年空巢的現象。楚天都市報以系列報道的方式,持續關注這一現象,讓大家提前思考這些問題,很有必要。
在萬仁德看來,養老問題具有緊迫性。隨著家庭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轉變,獨居老人越來越多,老人年紀越大,生理機能越容易衰退,安全事故發生的頻率就越高,必須考慮到這些人群的養老問題。
社區開辦養老機構,提供各項配套服務
近年來,武漢市重視發展社區養老院,全市已建成社區養老院126家,占全市養老機構總數的一半,擁有床位數1.14萬張,平均入住率達到74.1%。省民政廳要求,社區養老院應同時具有機構養老和社區照料功能,達到具備社區日間托老功能、具備全托養護照料功能、具備短期托管康復護理功能、具備為社區老人提供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功能。
武漢市社科院研究員黃紅云說,解決養老問題,應該走一個政府、社會、家庭、個人四結合的發展路徑。在這中間,政府主要出臺相關政策、法律保障和基本標準,并提供資金投入。但是,政府不是萬能的,養老也需要社會組織、志愿者、企業的參與,尤其是企業在讓利給老人的過程中,政府應該做到及時補貼。同時,家庭責任不能缺失,子女不能推卸贍養老人的責任,畢竟有90%老人靠家庭養老。同時吸取國外經驗,比如新加坡在2005 年就出臺政策,獎勵與老人同住的子女。
居家養老是主流,各項服務要跟上
萬仁德認為,以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正在推進,它可有效應對養老難題。“我國建立養老服務體系就是三句話‘居家為基礎,社區為依托,機構為支撐’。”如中國多個城市推行的“9073”養老格局,即約90%的老年人實現居家養老,約7%是社區養老,約3%是到機構養老。
居家養老,即通過社區服務滿足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各種需求,尤為適用所在社區條件成熟的“空巢老人”。萬仁德說,“作為一個老年人,家庭不僅是身體的住處,也是心靈的寄托處。對每個老年人來說,去住養老機構往往是迫于無奈,居家養老會是第一選擇。只要感覺身體還行,就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家。”武漢市近期一項問卷調查顯示,受居住環境、經濟狀況、傳統觀念等因素影響,84.7%的老人選擇社區居家養老。
萬仁德建議,有條件的社區可對每個老人家庭做調查,對于情況特殊的老人,設立專門的機構和專人提供專業的有償服務。
搭建老年人呼叫中心,為老人提供生活安全服務
由民政局牽頭,社會公司出力,搭建老人呼叫中心,為老人安裝呼叫器,在老人突發疾病或遇到突發情況時,只需按下呼叫器一鍵撥號按鍵,呼叫中心就能收到老人的求救信息,并彈出老人的住址、病歷、親人聯系方式等,中心工作人員根據老人情況及時聯系120上門急救并通知相應親人。老人需要生活服務,比如需要財迷油鹽、需要家政服務時,按下呼叫器上的相應按鈕,中心收到信息后及時通知相應人員上門服務。讓老人足不出戶解決生活就醫問題。
鼓勵成立義工組織,幫助有需要的老人
今年40歲的曾少峰曾是一家特種工程機械公司的老總,一直熱心于從事志愿者服務工作。為了讓更多空巢老人吃上廉價的放心飯菜,2012年5月,曾少峰在硚口區宗關街發展社區創辦了首間愛心食堂。目前,在道能愛心食堂就餐的老人已超過110位,每月伙食費300元。
經過道能義工的帶動,目前發展社區已有80名左右的社區志愿者,服務空巢老人。曾少峰表示,道能愛心食堂項目計劃在2014年覆蓋武漢市的100多個社區。對于江城空巢老人面臨的養老困局,曾少峰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,幫助成立更多規范化的義工組織。